寡糖学院

5 壳寡糖的最主要特性与研究开发历史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3-04-22 14:12:51

壳寡糖也叫壳聚寡糖,也称几丁寡糖,学名β-1,4- 寡糖-葡萄糖胺,是将壳聚糖经特殊的生物酶技术处理而得到的一种全新的产品,是水溶性较好、功能作用大、生物活性高的低分子量产品。它具有壳聚糖所没有的较高溶解度和容易被生物体吸收等诸多独特的功能,其作用为壳聚糖的14倍。

壳寡糖特性

1)含有氨基,呈弱碱性;

2)带正电的阳离子基团;

3)可溶于水,服用时间不受限制;

4)对细胞有很好的亲和性,目前研究表明部分寡糖可以直接作用于细胞表面;

5)溶解后的壳寡糖呈凝胶状态,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在胃部形成保护膜;

6)是天然纤维素,没有毒性,不会有任何副作用:

7)对改善机体大环境(将体质向碱性推动)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8)经特殊分子设计,分子量小极易被吸收。对人体多种疾病隐患都具有很好的效果。

壳寡糖研究与开发历史

早在400年前,《本草纲目》中就有螃蟹壳应用的记载,这是甲壳素最早的应用纪录。1811年,法国H.Braconnot教授最早分离出甲壳素,他用温热的稀碱处理蘑菇,得到一些纤维状的残渣,他以为是纤维素,并命名为Fungine,意思是真菌纤维素。12年后也就是1823年,另一位法国科学家A.Odier从昆虫的翅鞘中分离出同样的物质,命名为Chitin,即铠甲、信封的意思。1859年法国C.Rouget第一次分离出壳聚糖,命名为Chitosan。从发现甲壳素后的一个半世纪,甲壳素的研究进展缓慢。20世纪下半叶,随着对纤维素、蛋白质和甲壳素及其他糖类等生物大分子的研究,有机化学诞生和发展起来。甲壳素的研究重心也从欧洲转向日本。1977年英国Muzzarelli教授发起并主持了第一届甲壳素和壳聚糖国际会议,以后每2年召开一次。在1991年的会议上,美、欧的医学科技界、营养食品研究机构将其誉为“第六要素”。

我国于1952年开始研究。20世纪90年代是研究的全盛时期。1997年,研究开发课题列入国家科委九五攻关计划,归属863计划。2000年前后酶法生产壳寡糖的方法被攻克。